肿瘤药房网
查疾病 问医生 疾病科普

特应性皮炎将迎来新选择!罗氟司特乳膏sNDA申报上市

发布时间:2023-10-06 17:01:28 138次浏览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一种慢性、易复发的炎症性皮肤病,给患者带来剧烈的瘙痒,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传统的局部治疗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寻找一种快速、有效且耐受性良好的治疗方法成为研究的重点。

86941695719440405.jpg

最近,一项关于罗氟司特乳膏在治疗特应性皮炎方面的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罗氟司特是一种磷酸二酯酶4(PDE4)抑制剂,已经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和斑块性银屑病方面展现出良好的效果。而现在,相关的临床研究表明,罗氟司特乳膏在治疗特应性皮炎方面也表现出极佳的疗效。

67681695719399856.jpg

46661695719407224.jpg

根据INTEGUMENT-1和INTEGUMENT-2两项III期研究的数据,罗氟司特乳膏在特应性皮炎的治疗中取得了积极的成果。研究结果显示,罗氟司特乳膏组达到指标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安慰剂组。在瘙痒减少方面,罗氟司特乳膏还展现出出色的功效。此外,罗氟司特乳膏的耐受性也良好,使其成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特应性皮炎主要发生在婴幼儿期,因此治疗的依从性和配合性是一个难题。然而,涂抹方便的罗氟司特乳膏能够改善患者的依从性和配合性,进而提高治疗效果。这对于改善特应性皮炎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罗氟司特乳膏在治疗特应性皮炎方面展现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为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随着未来更多研究的开展和药物的进一步应用,希望特应性皮炎患者能够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重获健康和舒适。


相关推荐

SARS-CoV-2新变种Eris正在传播,加强疫情防控意识

自2023年5月起,EG.5谱系,又称为Eris的SARS-CoV-2,一直在全球传播,并在8月初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归类为“感兴趣的变体”。然而,Eris病毒蔓延的原因尚不清楚。来自德国灵长类动物中心-莱布尼茨灵长类动物研究所的科学家们现已研究了Eris亚谱系EG.5.1的特征。研究人员发现,EG.5.1的传染性并不比之前的版本更强,这意味着它不能更有效地感染宿主细胞。然而,与当前流行的其他SARS-CoV-2谱系相比,EG.5.1能更好地逃避中和抗体,这使它在感染已接种疫苗或感染后免疫系统产生中和抗体的个体中具有优势(TheLancetInfectiousDiseases)。经过多年的大流行,病毒不断变异和住院率的反应导致多波感染,但目前情况已经明显改善。除了寒冷潮湿的季节外,没有发生大规模感染。这一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疫苗的快速发展。大量人已经接种了SARS-CoV-2疫苗。通过给已经接种疫苗的个体使用加强疫苗,对感染当下流行的病毒变体,我们的免疫系统进一步得到训练,使其能够对抗新出现的病毒变体。病毒变异:刺突蛋白突变可以逃避中和抗体并提高传染性。我们的免疫保护的一部分取决于免疫系统细胞在接种疫苗或感染后产生的中和抗体。中和抗体会附着在SARS-CoV-2病毒的刺突蛋白上,防止病毒进入我们的细胞。这个过程也被称为中和作用。然而,即使存在中和抗体,也无法百分之百预防SARS-CoV-2感染,因为SARS-CoV-2仍然有可能发生变异。这导致了不同的突变病毒变体出现,这些变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逃避中和抗体的作用。这个过程也被称为抗体逃逸,它基于刺突蛋白的突变,使其不太容易与中和抗体结合。马库斯·霍夫曼,该研究的首席科学家指出:“此外,突变还可以增强SARS-CoV-2变体的传播能力,一种方式是改善刺突蛋白与细胞受体ACE2的结合。”Eris亚谱系EG.5.1的刺突蛋白突变使其具备更强的逃避中和抗体的能力。自2023年5月以来,SARS-CoV-2谱系EG.5和其后代EG.5.1在多个国家呈上升趋势。世界卫生组织(WHO)将这个血统归类为“兴趣变异”,并命名为Eris,以希腊混乱和不和谐女神的名字命名。虽然Eris这个名字听起来很危险,但目前没有证据表明感染EG.5和EG.5.1会导致更严重的疾病。不过,关于为何EG.5和EG.5.1的传播加剧目前还不清楚。来自德国灵长类动物研究中心-莱布尼茨灵长类动物研究所汉诺威医学院和埃尔兰根-纽伦堡弗里德里希-亚历山大大学的科学家小组对Eris亚系EG.5.1进行了研究。马库斯·霍夫曼说:“我们已经发现证据表明,增强逃避抗体能力可能是导致Eris病毒传播增强的原因。”我们对Eris亚系EG.5.1在宿主细胞内的侵入能力进行了测试,以及它在未感染和感染SARS-CoV-2的接种者血液中抗体中和的有效性。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与目前流行的其他SARS-CoV-2谱系相比,EG.5.1在感染宿主细胞方面没有明显的优势。然而,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已接种疫苗或同时感染的个体血液中的抗体对EG.5.1的中和效果较差,该研究的第一作者LuZhang解释说。出于安全考虑,这些实验在实验室中使用了无法复制的病毒,即假病毒。总结一下,研究结果表明,EG.5及其亚谱系的传播主要依赖于逃避抗体,而不是增强感染宿主细胞的能力。然而,逃避抗体的能力增强并不是很强,不足以完全破坏我们通过疫苗接种或先前感染所建立的免疫保护力。"马库斯·霍夫曼对这个研究结果做出了评论。基于SARS-CoV-2XBB.1.5变异株的疫苗应当能够对抗EG.5病毒及其相关亚谱系。今年秋季,我们将推出一种基于广泛存在的SARS-CoV-2XBB.1.5谱系的新改编SARS-CoV-2/COVID-19疫苗。现在的问题是:这些疫苗是否也对eg5及其亚型有效呢?由于Eris是密切相关的XBB.1.9谱系的子代,各种XBB亚谱系之间只有微小的差异,我们可以假设新适应的疫苗也将对EG.5及其亚谱系有效。因此,德国灵长类动物中心-莱布尼茨灵长类动物研究所感染生物学部门负责人StefanPöhlmann总结说:"建议特别是对高危人群及其密切接触者进行初级和加强疫苗接种。
191

警惕!6岁男孩患直径10厘米肝肿瘤,家长必须注意这些

最近,王女士带着她六岁的孩子浩浩(化名)前往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嘉定院区寻求帮助,因为浩浩的腹部看起来像啤酒肚,而且还经常感到胀痛,让王女士非常担心。经过医生的诊断,发现6岁的浩浩腹部隆起,形状像啤酒肚。通过进行CT和核磁共振等检查,发现浩浩的右上腹部有一个巨大的肿瘤,直径达到10厘米,被确认为肝间叶性错构瘤。如果不进行及时手术,这个肿瘤有可能随时破裂和变为恶性。刘辰教授是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嘉定院区胆道一科的主任医师和教授。他介绍说,肝脏肿瘤占据了肝脏总体积的55%。这种肿瘤位于肝脏的上方,紧靠第二肝门;后方与门静脉和下腔静脉贴紧相连;下方则与第一肝门之间的界限不清晰,就像一块巨大的石头横在了负责肝脏血流出入的重要通道上。刘辰说:“如果使用常规的开腹手术,病变区域展示得更清楚,可以在一次手术中彻底切除肿瘤,但这种方法会造成较大的创伤,术后恢复较慢,出血量也较多。考虑到患者只有6岁,我们需要特别慎重地处理每个手术步骤。”最后,医生选择了一种对患儿肝功能影响最小、恢复最快,但手术难度最大的腹腔镜手术来剥除巨大肿瘤。刘辰指出,腹腔镜手术的好处是切口小、伤害小、恢复快,但由于肿瘤太大、腹腔镜下暴露不足、患儿腹腔操作空间狭小,手术难度也增加了。幸亏,经过将近4个小时的手术,浩浩的肝肿瘤成功切除。现在,在护士的精心护理下,他已经康复出院。肝间叶性错构瘤是一种良性的肝脏肿瘤,在儿童中约占肝脏肿瘤的8%。它是儿童肝脏中仅次于肝血管瘤的第二常见良性肿瘤。初期时,儿童肝脏肿瘤通常不容易被察觉,有时候可能会出现腹痛、食欲不振、腹胀和腹部包块等症状。这种类型的肿瘤通常快速生长,在早期阶段症状不明显,容易被患者忽视。这种疾病主要与遗传基因有关,大约有95%的患儿会在5岁之前被确诊。对于那些有乙肝家族史的患儿来说,建议每年定期进行B超检查。如果出现腹部肿块,应当及时就医。刘辰说。
122

中国生物自主研发的抗体偶联药物SIBP-A13获批临床试验,助力肿瘤治疗创新

国药集团中国生物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的创新型抗体偶联药物(ADC)SIBP-A13在9月18日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该药物将用于晚期恶性实体瘤患者的临床试验,标志着中国生物医药领域在抗体偶联药物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SIBP-A13是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基于国内领先的第3代ADC技术自主研发的靶向HER3ADC新药。该药物具有连接子可裂解、载荷活性强、抗肿瘤“旁观者效应”等药物优势。HER3是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家族的成员之一,在多种实体瘤的发生和进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HER3成为ADC药物开发的潜力靶点之一。SIBP-A13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其中包括抗HER3人源化抗体和偶联技术连接子的自主研发。药效研究数据显示,SIBP-A13在抑制多种肿瘤生长方面表现出较好的效果,对肺癌、乳腺癌等多种实体瘤具有治疗潜力。临床前药代动力学和毒理研究结果显示,SIBP-A13在动物体内稳定性良好,游离小分子水平显著低于同类产品,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近年来,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不断构建与国际接轨的自主创新研发体系,特别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该机构建立了规模化治疗性单抗技术平台,并积极推进ADC系列化偶联新药的发展。目前,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拥有20多个新药品种研发管线,涵盖肿瘤、代谢疾病、自身免疫等多个疾病领域,其中3个核心产品已进入上市申请阶段。未来,中国生物将继续依托规模化全产业技术能力,推动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通过不断满足百姓对高品质生物药的需求,中国生物将为肿瘤治疗的创新做出更大的贡献。新药SIBP-A13的临床试验批准标志着中国生物医药领域在新药研发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为更多患者带来希望与康复。
157

线粒体蛋白质转运的新路径:TOM-TIM23超级复合物的发现

近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龙研究员课题组在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杂志发表了一篇引人注目的研究论文,题为“Molecular pathway of mitochondrial preprotein import through the TOM-TIM23 supercomplex”。这项研究揭示了线粒体中介导蛋白质转运的TOM-TIM23超级复合物的结构和生化结果,不仅重新定义了线粒体内膜TIM23转运体复合物的核心组成,还发现了新的蛋白质转运酶工作模式。线粒体是真核细胞中最重要的细胞器之一,扮演着能量供应、胞内代谢、体内平衡和细胞凋亡等重要角色。线粒体内部分布着超过1000种蛋白质,细胞质中合成的99%线粒体蛋白质需要通过转运进行运输。线粒体蛋白质的运输对于维持和调控线粒体的活性至关重要,与许多代谢疾病和癌症的发生密切相关。李龙课题组一直致力于探究线粒体蛋白质进入线粒体的分子机制,此前的工作已经解析了线粒体膜蛋白通过TIM22转运复合物进入内膜的途径。这次研究中,李龙课题组从TOM-TIM23超级复合物入手,采用创新的研究策略,选择将绿色荧光蛋白与线粒体蛋白质融合作为转运底物,成功捕获了TOM-TIM23超级复合物转运蛋白质底物的中间状态。通过冷冻电子显微镜单颗粒分析该中间态,研究人员发现了TOM复合物和TIM23复合物之间的直接相互作用,揭示了蛋白质底物如何从线粒体外膜跨越到内膜的新途径。这项研究不仅高分辨率地解析了TOM复合物的结构,还发现了一条极性氨基酸路径,这条路径介导蛋白质底物通过Tom40的中间孔道。此外,研究人员通过在蛋白质底物的不同位点引入非天然氨基酸,并利用光交联技术探测蛋白质底物周围环境,发现了直接帮助底物跨越两层脂膜的核心亚基。令人意外的是,蛋白质底物的N端片段在内膜中与Tim17和Mgr2两个亚基交联,而不与认为是内膜转运通道的Tim23亚基交联。这一发现揭示了过去对TIM23复合物核心转运通路的认知存在重大偏差。结合AlphaFold2建模、生化交联、酵母遗传学和线粒体蛋白质体外转运等技术,研究人员确定了TIM23复合物的核心成分,由Tim23、Tim17和Mgr2三个亚基组成的异源三聚体。其中,Tim17和Mgr2形成一个通道状结构,而Tim23与Tim17背靠背结合,不参与通道的形成。在蛋白转运的过程中,蛋白质底物穿过Tim17和Mgr2形成的通道状结构,不直接与Tim23亚基接触。通过这项研究,我们不仅开发了一套新颖的蛋白转运研究策略,揭示了线粒体蛋白质通过TOM-TIM23超级复合物穿越双层脂膜的关键路径,而且纠正了过去40年对于内膜TIM23转运复合物核心组分的错误认知。研究人员发现新的蛋白质转运酶工作模式,即Tim17作为核心转运亚基,以混合模式帮助蛋白质跨膜转运。这一发现为进一步深入理解线粒体的生物合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线粒体蛋白质通过TOM-TIM23超级复合物的转运路径示意图总结而言,这项研究的发表不仅对于线粒体蛋白质转运领域具有重要意义,还为我们认识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提供了新的视角。研究人员的努力为我们揭示了线粒体蛋白质转运的新路径,并纠正了过去的错误认知。进一步的研究将有助于揭示更多关于线粒体蛋白质转运的细节,为解决与线粒体相关的疾病提供新的治疗策略。这项研究的成果将为生命科学领域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241

医保直接结算:解决医药货款回款难题的新机制

最近,河南省医保局发布了《医保基金直接结算带量采购中选产品医药货款的湖南做法》,针对回款问题作出回应。文章指出,保证回款是药品、医用耗材集采政策的关键之一,但问题仍然突出。回款慢导致的中选产品供应不及时,打折扣了集采“降价惠民”改革的效果,也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不仅头部企业面临回款困境,中小械企和经销商也同样如此。解决回款难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湖南省医保局提出了解决回款问题的方法——医保基金直接结算医药货款。在国家有部署,市场有需求,多省有经验的背景下,湖南省对此表示大力支持。推进医保基金直接结算医药货款是贯彻落实药品、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政策的重要举措,能够有效推动医疗服务体系、药品耗材流通领域的发展。湖南省身体力行成为“推进医保基金与医药企业直接结算”的践行者。从2023年10月1日开始,湖南全省范围内实施医保基金直接结算集中带量采购中选药品和医用耗材的货款。不仅仅是湖南省,山东省医保局也在加快推进医保直接结算货款的落地。自9月15日起,山东省将开始执行第三批医用耗材和省际联盟关节骨水泥类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中选结果,并实行医保直接结算,将中选产品货款及时纳入结算范围。今年以来,医保直接结算耗材货款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行,几乎覆盖了全国半数省份。随着耗材带量采购范围的扩大,医保直接结算的覆盖面也将进一步扩大,回款问题必将得到更加彻底的解决。
169

RNAi药物与慢性病结合:治疗新时代即将到来!

最近,Alnyam Roche宣布其RNAi药物Zilebesiran在治疗高血压的二期临床试验达到了主要终点。研究表明,在接受治疗者的收缩压在六个月内持续下降,该药物可以支持每半年注射一次。据预计,全球目前有超过15亿人患有高血压,每年需要花费5000亿美元进行治疗。然而,由于药物依从性差,并且存在大量耐药人群,因此控制率一直较低,所以迫切需要研究新的治疗方式。幸运的是,随着RNAi技术的发展,现在似乎看到了希望,如果Zilebesiran最终上市,将开启每半年一次注射的高血压治疗时代,极大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提升疾病控制率。当RNAi药物遇到慢性病,会迸发出什么样的火花呢?Zilebesiran是一种靶向性血管紧张素原(AGT)药物,它抑制了肝脏内的AGT合成,有可能导致AGT蛋白持久性降低,从而导致血管紧张素的持久性降低,最终达到长效降压的效果。以下是Zilebesiran的临床试验信息。这项二期临床试验共招募了394名患者,他们属于不同类型的高血压患者群体。在为期12个月的时间内,患者被分为五组,分别是每半年皮下注射150毫克组、每半年皮下注射300毫克组、每三个月皮下注射300毫克组、每三个月皮下注射300毫克组、每半年皮下注射600毫克组以及安慰剂组。在有效性方面,这次试验的主要终点是治疗三个月时收缩压的变化,次要终点是治疗六个月时收缩压的变化。报道显示,这次临床试验不仅达到了主要终点,还达到了次要终点,Zilebesiran能够持续降压超过15mmHg。与安慰剂相比,Zilebesiran组的患者在治疗六个月时通过动态血压监测测量的24小时平均收缩压获得了显著改善,这些数据表明Zilebesiran可以每半年注射一次。在安全性方面,虽然有一例患者因心肺骤停导致死亡,此外还有3.6%接受Zilebesiran治疗的患者和6.7%接受安慰剂治疗的患者出现了严重不良事件,但经过证实与研究药物无关。目前来看,Zilebesiran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具体试验结果将在即将举行的科学会议上公布。RNAi技术是目前最有潜力的技术之一,被誉为第三代医药革命的领先者。那么,为什么RNAi技术如此有潜力?为什么一针可以经久有效,甚至半年?与其他类药物相比,RNAi药物有什么独特的优势?特别是在疗效方面,如何实现一针半年的效果?首先,RNAi药物的起效是在转录后层面上,通过直接靶向mRNA抑制与疾病相关的蛋白产生,并调控细胞内外各种蛋白的表达,从而拓宽了可成药靶标的范围,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其次,RNAi药物的治疗是精准和个性化的,通过与靶标的碱基结合,加速靶标蛋白的降解,达到精准、低脱靶率的效果。最重要的是,改进的RNAi疗法在体内的半衰期可以延长数月,这也是当前RNAi药物可以长期起效的根本原因。如今,RNAi药物似乎非常适合治疗各种慢性疾病,前有PCSK9抑制剂Inclisiran,后有Zilebesiran,都可以实现半年一次的给药。值得一提的是,除了Zilebesiran之外,在降压药物领域还有其他正在研发的药物有何进展呢?据数据显示,全球目前有超过百款处于IND及以上阶段的降压药,其中大部分是化学药物,占到了所有药物的80%以上。在生物药方面,Ionis公司的两款ASO产品ION-904和IONIS-AGT-LRx都是有潜力的竞争者。尤其是ION-904,作为一种针对AGT的后续药物,与IONIS-AGT-LRX相比,它的研发初衷就是降低给药频率。目前,该药物正处于临床二期阶段,还没有有效性相关的数据,但值得期待的是ION-904的给药频率。此外,AGMG0201也是一个引人注目的药物。据报道,接种三次高血压疫苗就能够获得出色的降压效果,而且高血压疫苗一次注射的效果可以持续约一年。不过,自从该药物于2017年完成第二期临床试验以来,没有查询到其后续的第三期临床试验。在化学药物方面,处于新药申请(NDA)阶段的阿普昔腾坦(aprocitentan)前景可期。阿普昔腾坦是Idorsia与Janssen联合开发的一种靶向双重内皮素受体ETAETB的口服小分子药物,也是首个将ETAETB抑制剂应用于高血压治疗的药物。它在治疗顽固性高血压方面有良好的疗效,临床三期试验结果显示,阿普昔腾坦可以在48周内显著降低顽固性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总结一下,如今全球有数亿高血压患者,其中约80%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其中一个深层次的原因是每天服药导致患者依从性差,出现漏服和忘记服药的情况,导致药物疗效不佳。因此,实现药物的“长效化”可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目前,全球有超过百款正在研发中的降压药物,期待创新药企尽快突破。
207

中大研究提出SAVE评分:精准诊疗睾丸肿瘤

近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刘卓炜教授团队在国际外科学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上发表了一项名为《保留睾丸SAVE评分:一项睾丸肿瘤新型量化预测工具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的原创性论文。该研究提出了一个量化评分工具,用于评估保留睾丸手术的可行性,以简化睾丸肿瘤患者的术前评估,使其精准诊疗更加客观可行。保留睾丸手术是治疗良性睾丸肿瘤的安全有效方法之一。然而,目前对于保留睾丸手术的适应证评估缺乏统一、客观的标准,部分原因是缺乏描述睾丸肿瘤解剖特征的评价系统。为了帮助更多患者成功保留睾丸并提高生活质量,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刘卓炜教授团队提出了一个名为SAVE评分的量化评估工具,并通过多中心的回顾性研究验证了其可行性。SAVE评分系统基于睾丸肿瘤的四个关键解剖特征:肿瘤大小(S),睾丸正常组织体积(A),肿瘤与睾丸的体积比(V),以及肿瘤的外生/内生性质(E)。通过将这些特征纳入评估模型,SAVE评分系统可以量化地评估保留睾丸手术的可行性。评分范围为0~8分,根据分数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低、中、高、极高四个风险等级,从而判断手术的可行性。SAVE保留睾丸评分模型的模式图该研究纳入了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8个大型医疗中心的444例睾丸肿瘤患者的数据,对其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研究团队通过建立逻辑回归模型,分析睾丸肿瘤解剖特征与手术方式之间的关系,并在模型组和验证组中验证了评分系统的准确性。研究结果显示,SAVE评分系统可准确地评价保留睾丸手术的可行性。SAVE保留睾丸评分的推荐评分顺序(上)及评分小程序(下)示意图为了方便临床应用,研究团队还设计了SAVE评分的决策顺序和评分小程序,以帮助医生筛选出需要进一步评估手术可行性的病例。这将为睾丸良性肿瘤和小肿瘤患者的精准诊疗提供客观的评价标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刘卓炜教授、叶云林副主任医师以及其他合作者共同发表了这篇研究论文。刘振华医师、谢君毅博士研究生、高晓峰主治医师、林原副主任医师和孙梦奎主治医师则成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的结果表明,SAVE评分系统可以准确地评估睾丸肿瘤患者进行保留睾丸手术的可行性。这项研究为睾丸肿瘤患者提供了一个术前综合评估的量化工具,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患者是否适合进行保留睾丸手术,从而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04

尼拉帕尼在卵巢癌一线维持治疗中获得重大突破

卵巢癌是一种妇科恶性肿瘤,其发病率虽然在妇科恶性肿瘤中排名第三,但却是导致女性死亡的主要原因。由于卵巢位于盆腔深部,早期卵巢癌常无明显症状,难以早期发现和治疗。针对晚期卵巢癌患者,传统的手术和放化疗存在诸多局限性。因此,科学家们开始研究分子靶向治疗,其中PARP抑制剂成为新的治疗方向。PARP抑制剂是一种新型的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其机制是抑制肿瘤细胞DNA损伤的修复,从基因层面导致肿瘤细胞的死亡。其中,尼拉帕尼是一种口服PARP抑制剂,已经在铂敏感的复发性卵巢癌、输卵管癌或原发性腹膜癌成人患者中获得批准用于维持治疗。一项III期临床试验NOVA显示,每日口服尼拉帕尼一次的铂敏感卵巢癌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达到了21个月。而在另一项研究PRIMA中,尼拉帕尼被证实在一线含铂化疗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的卵巢癌患者中具有显著的无进展生存期延长效果。基于这些研究结果,美国FDA批准了尼拉帕尼作为一线维持治疗,用于那些在含铂化疗达到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后的晚期卵巢癌患者,不论其生物标志物状态如何。这一批准是基于尼拉帕尼在临床试验中的显著疗效结果,尼拉帕尼治疗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明显优于安慰剂组。尼拉帕尼的获批在中国也引起了广泛关注。尼拉帕尼先后获得了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的批准,用于铂敏感的复发性卵巢癌、输卵管癌或原发性腹膜癌成人患者的维持治疗,以及一线含铂化疗完全或部分缓解的所有卵巢癌、输卵管癌或原发性腹膜卵巢癌成人患者的维持治疗。尼拉帕尼的引入将为中国卵巢癌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作为一种口服药物,尼拉帕尼便于患者的使用,并且能够提供更好的疗效。对于卵巢癌患者来说,尼拉帕尼的获批代表着一线维持治疗的重大突破,为这类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机会和希望。未来,尼拉帕尼的临床应用将进一步完善,并为卵巢癌患者的治疗带来更大的进展。
124

Nature子刊:袁逖飞/田仰华团队全面研究揭示刺激大脑治疗抑郁症中安慰剂效应

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安慰剂效应的时间依赖性得到了证实。研究结果表明,安慰剂效应和积极治疗效应随着发表年份的增加而不断增强,呈现出效果逐渐增大的趋势。信仰"是人类最古老的良药。几千年来,在许多宗教仪式中,人们坚信喝下“符水”可以治愈各种疾病。这种现象被称为安慰剂效应,它利用了患者对治疗的积极期望和信心,而非治疗本身,从而改善症状。安慰剂效应最早是由Beecher博士偶然发现的:在二战战场上,镇静剂用完后,Beecher博士给受伤的士兵注射生理盐水,并声称其中含有强效吗啡。意外的是,士兵们感受到了疼痛的减轻,并逐渐停止了呻吟。之后,Beecher博士在1955年发表了题为《ThePowerfulPlacebo》(强大的安慰剂效应)的论文,对安慰剂效应进行了正式的定义、描述和探讨。随着研究深入,发现安慰剂效应不仅具有明确的生理机制,如特定神经递质的释放和激活情绪脑区,还与多种心理因素有关,比如预期强度、以往经历和社会观察(见图1)。安慰剂效应对于伴有情感体验的症状,如疼痛、腹泻、哮喘和恐惧,有显著改善作用。因此,在抑郁症治疗中,安慰剂效应扮演着重要角色。研究显示,最近几年,使用安慰剂(如淀粉丸)治疗抑郁症的有效率可高达30-40%。一些患者不仅症状明显好转,甚至可以在网络媒体上生动地描述自己生活质量的飞跃。这些临床结果表明通过安慰剂效应影响患者的积极预期,有助于抑郁症的治疗。最近几年来,治疗抑郁症的新方法中,利用物理手段无需用药进行治疗的方法取得了重要进展。其中一个方法是经颅磁刺激(TMS),通过利用电磁场来调节大脑神经元的活动和局部神经振荡,以改变抑郁症患者大脑内的神经活动异常,从而减轻抑郁情绪。经过一系列临床试验验证了它的疗效后,该方法被批准用于中轻度抑郁症患者的治疗,并且可以达到与抗抑郁药物相似的治疗效果。尽管这种疗法取得了持续的进展和普及,但它的疗效与安慰剂效应之间的潜在关系还没有得到充分阐明。图1:安慰剂效应——神经科学概念和观点的大熔炉2023年9月25日,袁逖飞教授和田仰华教授合作,在NatureMentalHealth期刊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抑郁症经颅磁刺激治疗中安慰剂反应的增长:对27年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的荟萃分析》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的第一作者是徐阳婷。研究小组对过去27年来使用经颅磁刺激(TMS)治疗抑郁症的安慰剂效应进行了整理。通过分析安慰剂效应的变化趋势以及影响因素等,旨在说明安慰剂效应在TMS治疗抑郁症中的作用机理。经过广泛的检索,研究团队从6个主要医学数据库中检索到了27年间(1996年至2022年)共2783篇以TMS和抑郁症为主题的文章。随后,团队进行了严谨的审查和评估,并最终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分析结果包括了52项随机对照试验(RCTs),其中包含54个安慰剂对照组,总共涉及4515名患者。研究发现TMS治疗抑郁症的安慰剂效应非常明显(d=1.016,SE=0.093,95%CI=0.833-1.199,I2=83.42%,P<0.0001)。进一步的亚组和元回归分析显示,在这些随机对照试验中,无论纳入的患者数量、年龄、性别比、采用的安慰剂方案、症状评价量表,或所在国家和地理位置是否不同,都一致呈现出明显的安慰剂效应。这些结果表明,在TMS治疗抑郁症过程中,安慰剂效应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图2:经颅磁刺激(TMS)治疗抑郁症的安慰剂效应非常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安慰剂效应与时间的关系具有依赖性。研究结果显示,安慰剂效应和积极治疗效应随着发表年份的增加而不断增强,呈现出逐渐增长的趋势。此外,样本量的大小与安慰剂效应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而偏倚风险、用药情况和试验地点也会对安慰剂效应的大小产生影响。这些发现有助于系统了解安慰剂效应在TMS治疗抑郁症中的作用,为探索新型TMS抗抑郁策略、靶点的研究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另一方面,在临床治疗中合理促进安慰剂效应,有助于疗效的最大化,从而更好地治疗抑郁症患者。随着精神医学的进步与物理治疗概念的普遍化,TMS治疗抑郁症这一策略被大众逐步认可,这可能导致安慰剂效应的持续增加,并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未来,阐明TMS抗抑郁过程中安慰剂效应的生理心理机制,有助于形成更加有效的抑郁症治疗策略,促进精神疾病的临床干预。
137

北京宫颈癌与乳腺癌早诊治疗率近百,健康保障再升级

近日,北京市举行了妇幼健康职业技能竞赛的决赛,竞争异常激烈。在2500多名参赛者中,有80名妇幼健康领域的精英医务人员脱颖而出,他们在同一个舞台上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大比武”。通过比赛,他们展示了本市妇幼健康工作者追求卓越和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记者从活动中得知,本市的妇幼健康服务一直在不断改善,到2022年,孕产妇和婴儿的死亡率分别为2.97/10万和1.26‰,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妇女保健服务的质量不断提升,妇女常见病的筛查率从29.43%增加到了87.51%,宫颈癌和乳腺癌的早期诊断率分别保持在了98%和80%,治疗率接近了100%。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指出,此次比赛包含六个项目,分别是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新生儿救治、儿童眼保健、宫颈癌防治、计划生育危急重症救治和基层妇幼保健。比赛旨在激励全市妇幼健康工作者提高理论水平、业务技能和职业素养,进而推动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据了解,本市长期以来高度重视妇幼健康人才培养工作,并持续为妇幼健康发展提供支持。自十八大以来,培养了近500人的婚前孕前保健人员,4400人的助产新上岗人员,350名的产科学科带头人,4000人次的产科骨干,以及3500人的产前筛查产前诊断人员。此外,还持续开展了新生儿稳定营和新生儿复苏团队同质化专项培训,已经培训了万余人次。另外,还培训了1.3万余人次的儿童生长发育、营养喂养、眼保健、心理保健、口腔保健和先天性心脏病一体化防治人员,形成了100支技术过关的新生儿复苏团队。计划生育方面,要进行岗前培训5000人次,培养宫颈细胞学及乳腺超声等9个专业技术及管理人员1.2万余人次,以及培养基层妇幼保健骨干近500人次。本市的妇幼健康服务一直在持续改善中。到2022年,孕产妇和婴儿的死亡率分别为2.97/10万和1.26‰,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优质的孕产保健服务为生育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与2012年的97.74%相比,2022年孕产妇可以得到更高质量的服务,服务率达到了99.43%。优秀的儿童保健服务在儿童成长中起到了重要作用。3岁以下儿童和7岁以下儿童的系统服务率分别从89.85%和97.92%提高至96.66%和99.24%。此外,0-6岁儿童眼保健和视力检查覆盖率达到了98.91%。妇女保健服务的质量也得到了提高,常见妇科疾病的筛查率从29.43%提高至87.51%,宫颈癌和乳腺癌的早期诊断率分别保持在98%和80%,治疗率也接近100%。另外,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将2023年定为“妇幼健康能力提升年”,专注于提升妇幼健康服务管理和全方位的专业发展,实施三项行动,为首都的妇幼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持。首先是专业人才培养行动,包括建立专业人才库,为生命周期内的妇幼健康服务进行分类培训,包括科室主任、专业骨干和专业人员。其次是专业服务下沉行动,启动“儿童保健服务基层行”,开展儿童生长发育、营养喂养、眼保健、心理保健、口腔保健等服务分类培训。同时拓展“妇女保健能力提升北京行”,开展妇女生殖道感染性疾病、妇科肿瘤等常见疾病的规范化诊治,进行青少年保健、更年期保健和两癌筛查等系列培训。第三是专业技能提升行动,通过科室例会、教学查房、学术讲座、人员进修等形式,建立人才培养长效机制,组织产科、新生儿科、急诊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等专业人才组建专业救治团队,针对危及孕产妇、新生儿生命安全的危急重症,加强多科联动,提高岗位训练水平。
131

最新问答